脑瘫的社区康复
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宁波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 王理群
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
宁波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 王理群
一、定义
脑瘫是小儿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
2005年国际脑瘫新定义:脑性瘫痪是指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
更强调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是脑瘫的核心表现,本质特征是发育,新加入活动受限词汇。运动功能发育是脑瘫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生后0~6或0~9个月间患儿的主要表现:
1)、患儿易于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哺乳困难,易呕吐,体重不增加。
2)、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少。
3)、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
4)、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
5)、大运动发育落后,如不会翻身,不会爬,拇指内收握拳,不会抓握。
2、典型临床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正常小儿:粗大运动: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走。
精细运动:四抓十捏周岁划,2岁用筷3仿画,4岁自已穿衣褂。
2)、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 、伸直、旋前、旋后肢体,可了解肌张力。还可根据关节活动的范围大小来判断,肌张力高: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小,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有“折刀式”、“铅管状”改变。
3)、姿势异常
俯卧位:如不能抬头、四肢屈 ,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上肢内旋、屈曲 ,两手握拳等。
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肌张力低下时呈青蛙状。
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4~5个月后头仍然后垂,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
直立位: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由于内收肌张力的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
4)、反射异常
深反射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及BABINSKI征。
MORO反射:生后3个月不出现或生后6个月后仍不消失。
不对称颈紧张性反射:正常情况下5个月以内消失,脑瘫小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的翻身运动的发育。
握持反射:生后三个月以后仍然持续存在。
各种保护性反射如立直反射、降落伞反射等。延缓或不出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