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只要假设脉络丛生成脑脊髓液速度比蛛网膜颗粒再吸收脑脊髓液快很多就可以了。
压力恒定模型
蛛网膜颗粒主要集中于颅内静脉窦系统中。很可能大部分的脑脊髓液再吸收是发生在直窦中。若脑脊髓液的制造速度是再吸收的两倍,那么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液压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此时,经由某些衡定机制,制造脑脊髓液的机制会被关掉。但在此同时再吸收仍持续发生,不论脑脊髓液制造是处于开机或关机的情况下。因此,一段时间后脑脊髓液因不断地被再吸收,压力会降至一个低界点使得脑脊髓液的制造机制又被打开,而脑脊髓液液压也就再度逐渐上升,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经由脑脊髓液液压节律性的起伏,我们就能在这个半封闭系统的外围触诊到节律性的变化。
这种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颅骶椎脉动~
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脑膜系统像城堡的围墙一般, 包覆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此即颅骶椎系统的外围疆界。脑膜系统的最外层为硬脑膜,硬脑膜在颅内由大脑镰、小脑镰与小脑天幕组成一个立体结构将左右脑室与小脑予以区隔。硬脑膜往下通过枕骨大孔并在椎管内形成硬脑膜管包覆整个脊髓。硬脑膜管最后止于骶管(第二骶椎处)。由于整个系统永远处于紧绷的张力状态之中,所以硬脑膜系统又被称为交替性张力膜系统。
从解剖上来看,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包括大脑镰、小脑镰、小脑天幕与硬脑膜管。若施力于这个系统的任一处时,效应就会扩及整个系统,颅骶椎手法调理术就是利用这样的现象,间接施力于张力膜系统,用以平衡系统张力并达到治病的目的。
所谓的交替性指的是整个系统不断地在扩张期与收缩期之间交替变换着。
在扩张期的时候,来自大脑镰的张力会将头部的前后径缩短,所有成对的颅骨(如颞骨)也会做出外旋的动作。同时,整个蝶枕关节会被往上拉高、关节上方的空隙被扩大。接着硬脑膜管的前侧会被拉向头侧。由于硬脑膜也连接到第二骶椎,所以骶骨也会被往上拉高并向后旋转,同时骶尖则往前转动。
到了收缩期,整个动作模式往相反方向进行。以上就是整个交替性张力膜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作模式的说明。